撰文者:黃偉俐 醫師
原文刊載於:良醫健康網
「最近好嗎?」看到病人跟以前每次看診一樣,那張臉好像找到了“哭”的歸宿,今天應該又要泣訴了。
「醫師,我的女兒很不聽話,叫她一定要把口罩戴好,可是她就是不戴,還跑去跟其他不戴口罩的小朋友一起玩,回來還不肯我幫她用酒精擦手。」這個病人以前說別的男生欺負她,媽媽對她不好,這些抱怨我都還可以接受,但女兒不戴口罩就生氣好幾天,情緒還變很糟?
「醫師,我覺得同事都跟我不好,好像都想害我。」
「真的有要害你嗎?知道他們用甚麼方法嗎?會聽到她們在討論妳,說你的壞話嗎?」要先釐清是否真的有沒有被害妄想、幻聽。
「沒有啦!跟上家公司一樣,總是覺得他們認為我不好,排斥我。每次上班都很緊張,回家都很沮喪,常常難過到換工作。」
雖然很多人都會跟我說「精神科醫師聽多了抱怨會不正常」,但?
是的,像上述兩個病人,老是被“人”的因素所困擾,幫他們處理完一個負面的生活事件跟情緒,下一次又冒出一個新的,經年累月、沒完沒了似的。
那我煩不煩呢?說不煩是騙人的,尤其是一樣的事情在病人的身上不斷的重複發生,病人的困擾不變,又再度陷入憂鬱。那些負能量還會不斷的累積,最後變成這個世界好像充滿了加害者,他自己則是無辜的受害者,既覺得無助,又一副自己很無救的可憐兒樣。
但,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學會去聽、去找出病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跟著沉溺在那些的負面情緒裡。其實精神科醫師,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幫病人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也常幫不上忙。重點是,這些問題不解決,藥物往往沒有辦法讓他們真正快樂起來,就算是最新最貴的甚麼“經顱磁刺激治療”也常只有短暫的效果。
門診可以給病人的時間不一定,往往根據病人的多寡而必須調整,不可能放著讓外面等待的病人越來越多。到最後時間不夠,會犧牲到後面病人得需要,就是醫師的專注與幫助。精神科醫師門診最大的功能是「診斷」與「治療」,而治療有其時間限制,沒辦法把需要耗時耗神的心理治療放在診間裡。
有一些病人覺得,精神科醫師可以幫他們,三言兩語就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擾,讓憂鬱不藥而癒,甚至要坐到給出他們滿意的答案。對不起,精神科醫師不是魔術師,更不是神,請不要做這樣的期待。更何況很多問題都是要自己著手進行改變,不是坐著聽答案。
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問題,但病人卻總是迷失在憂傷、憤怒、創痛裡。就像辦公室裡的運作,總是有人比較難搞,重要的是避開一定會不愉快的對談情境,把那個人當愛吠的瘋狗,不計較也不放心上。
像是新冠都過去那麼久了,而且小孩子的死亡率很低,與其擔心小孩得到新冠,小心路上的安全,或者想不開的輕生還比較有意義。廣泛性焦慮症是一個很常見,也或許是一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病人會活在自以為是的擔心裡,造成人際之間的緊張與衝突而不自知。其實廣泛性焦慮症的藥物治療並不困難,但是病人卻難以擺脫長年下來“焦慮體質”所造成,過度擔心的習慣。
憂鬱症往往需要旁人的支持、陪伴,而不是躲起來自憐自艾。當然嚴重憂鬱症積極看診很重要,但是溝通如何吃藥、如何鼓勵自己才是重點,不是一直說自己多難過就會好。沉溺在悲傷裡、哭訴,有時自己要知道適可而止。
每一次不停地重複擔心、憂傷、難過,其實對病情有害無益,要懂得適時喊停。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