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偉俐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photoAC
最近遇到幾個初診的病人,都是年輕的女性,開口就是要來拿之前其他醫師開的藥。然而,即使是最簡單的高血壓,醫生依照醫學倫理與健保規範,開藥前也會先請患者量個血壓,詢問血壓變化的情形,若沒有之前的血液檢查,高血脂、糖尿病的藥照理說也不能開。
至於精神科,有很多的管制藥,照說也要有症狀的描述跟紀錄,更何況憂鬱症有時1、2天就可能變成躁症,而躁症和鬱症治療用藥的原則差很多,不應該是按照之前別的醫師用藥開立處方籤就好。
之前許多醫師在討論醫療是不是服務業?我是不斷在醫師網路社團上看到熱烈的攻防後,才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醫師不就是看病跟治療病人嗎?醫療業是不是服務業?這個問題很奇怪。
台灣是一個服務被過分強調的國家,通常都會盡量滿足顧客,甚至會不顧自尊,下跪來平息顧客怒火。以前在大醫院上班,病人都會遵循醫師看診的方式,也比較有禮貌,沒有人一進診間就喊著「開藥就好」,更何況是未曾謀面的初診病患,但是在診所就不一樣了,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醫師我是來拿藥的」,多問幾句、耽誤他幾分鐘就會不滿意,然後留下1顆星的負評。
最近遇到一位20幾歲的年輕病人,一進來就說要拿之前的藥,可是打開健保的用藥紀錄,裡面有2種的安眠藥、3種的抗焦慮的藥,以及1顆抗憂鬱的藥。問題是診斷只看到焦慮症,這也就算了,有超多醫師開藥並不一定會做相關診斷,但是最後看到1顆卻是治療思覺失調(以前叫精神分裂症)的藥。
病患除了有點焦躁之外,整體狀況看起來還蠻好的,請問大家,我可以不問一下思覺失調的症狀,如幻覺或妄想,就開藥給他嗎?更何況他才20多歲,每天吃10來顆的藥,8顆睡前吃,這樣過一生真的好嗎?要由著他繼續吃一堆藥嗎?此外,那顆治療思覺失調的藥,可能影響血糖、體重,真的不能隨便開。
很多病患在精神科看診很沒耐心,只要能睡覺,多少顆、多少種藥物都不在乎,只求「快就好」。曾經有位女病人,要求讓司機幫他拿藥,而藥物中還有需要本人簽名的3級管制用藥,拒絕違法卻被給1顆星也真是無言。
另外,還有一些濫用安眠藥的病人,健保1天只能開2顆,根本不夠吃。要求自費拿藥就算了,開30天的藥,結果10多天就要再來買,拒絕的結果又是在網路留負評。其實管制藥物不只是健保規定的問題,衛生局也會抽查,動輒罰個幾萬塊,甚至威脅取消開立管制藥物的許可。
更何況醫療真的不是服務業,我們有醫學倫理要遵守,開藥要符合診斷,劑量要適當,不能造成病人危險。雖然藥物本身夠安全,但確實曾有病人吃了安眠藥後跌倒骨折,絕對不是很多病患要求的「醫師,我只要能睡就好」,不在意已經吃了太多的藥物,甚至是有副作用的藥物。
有位病人也是因為失眠、焦慮在精神科就診,醫師除了安眠藥之外,還開了1顆治療思覺失調的藥給她,還好他願意多花時間跟我討論,把那顆會影響他月經與分泌乳汁的藥停掉。
做出正確的精神疾病診斷並不容易,初診至少花10分鐘跑不掉,像台大醫院的病患往往會花半小時以上。診斷一旦不對,治療一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吃一輩子的藥都不會是完整而妥適的治療。此外,加藥容易,減藥難,加個藥只是動手打一下電腦,減藥卻往往需要花很多時間討論,教病人觀察自己的狀況。
真的有太多精神科的病患,經年累月都不知道自己是得什麼病,吃的藥物是治療什麼,可是上網給負評很會。然而,醫療不是服務業,動輒在網路上嚴苛的負評,對於願意好好治療精神疾病的醫師,有冤無處訴,老是中箭心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