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吃止痛藥20年都沒用?醫找出病因,2個月竟然就治好了

頭痛吃止痛藥20年都沒用?醫找出病因,2個月竟然就治好了

頭痛困擾無數人,偏頭痛與壓力型頭痛卻常被混淆,導致診斷錯誤、治療無效,甚至長期依賴止痛藥。其實,壓力型頭痛常源於焦慮,而偏頭痛則有明確症狀特徵。如何正確診斷並有效治療,避免止痛藥傷害?

.文 / 黃偉俐

.原文刊載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每天止痛藥成依賴?頭痛可能是壓力型問題

60歲男性病人,20年來因為頭痛每天都需要吃止痛藥,這中間也看過了很多的醫師,做了很多的檢查。檢查的結果都很正常,但治療卻都無效,最後只能每天吃止痛藥過日子。

就診後我發現他的頭痛是最常見的壓力型頭痛,肌肉緊繃,尤其是頭頸部,根源則是他的廣泛型焦慮症。睡前使用1顆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外加1顆長效型抗焦慮藥。2個月之後,他完全免於頭痛之苦,跟止痛藥說再見,心情變好了,睡眠也有很大改善。

問題是醫師做到「正確」的診斷跟治療了嗎? 

有許多門診病人告訴我,他們得了偏頭痛好幾年,常常需要找神經科醫師,開立偏頭痛的藥,但是效果不好,問醫師也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頭痛其實也讓很多科的醫師「頭痛」,又檢查不出結果,醫不好病人也只好繼續吃止痛藥。

偏頭痛、壓力型頭痛怎麼分?

壓力型頭痛、偏頭痛「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分辨並不難,病人最多的其實是「壓力型頭痛」,又該怎麼診斷治療呢?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討論許多頭痛的病人,只在很痛的情況之下才吃藥,往往愈吃愈頻繁,結果變成每天都要吃止痛藥過日子。止痛藥吃太多,其實真的會有傷肝、傷胃,跟傷腎的風險。所以有醫師出面呼籲:「頭痛嚴重才吃藥,藥效打折扣。」他們呼籲平常就要吃預防頭痛的藥。問題是,偏頭痛有預防性的藥物,那壓力型頭痛呢?

一般把頭痛簡單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所謂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到肇因的頭痛,如腦瘤。原發性則只找不到病因的,像最常見的壓力型頭痛跟偏頭痛,往往得要經常性地吃止痛藥,因為找不到病因,無法根治,只能用止痛藥做症狀治療,正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54321」輕鬆辨別偏頭痛症狀

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佔比高達6成以上,男女比率約1:3。

,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上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 

偏頭痛的症狀特質很清楚,並不是病人常說的,痛一邊的就是偏頭痛。偏頭痛會伴隨搏動性抽痛、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疼痛程度中或重度,嚴重影響工作跟日常生活,一般的止痛藥幾乎無法明顯改善。

偏頭痛會伴隨搏動性抽痛、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疼痛程度中或重度,嚴重影響工作跟日常生活。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頭痛吃藥卻不見效?或許是焦慮惹禍

其實最常見的卻是「壓力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至少佔一半以上,甚至有研究指出可以高達80%。特徵是頭部雙側發作的疼痛(只痛一邊的其實也不少),多為環繞在頭部或頸部的肌肉緊繃和壓迫感,不會有偏頭痛患者典型的抽痛、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一般的止痛藥對這類病人相對比偏頭痛患者有效,但很多都會愈吃愈沒效,甚至每天得要吃好幾顆。

病人說:「醫師,那這20年來我看的醫師、吃的止痛藥,到底在治療什麼?」

我當下愣住了,要我是病人,吃止痛藥這麼久,結果治療了2個月他頭就不痛了,頸部緊繃也都好了,這樣的疑惑跟感慨很正常。每天吃止痛藥對焦慮症的病人壓力更大,他們會很擔心副作用;也覺得頭一痛心情就不美麗,人生很黑白,睡眠要是不好,更是生不如死。

其實問題出在我們對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了解太少,不只是包括一般大眾,內外科與神經專科醫師,甚至也包括為數不少的精神科醫師。

壓力型頭痛特徵是頭部雙側發作的疼痛(只痛一邊的其實也不少),多為環繞在頭部或頸部的肌肉緊繃和壓迫感。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廣泛性焦慮症常伴隨頭痛,偏頭痛的患者其實相比只有10%不到

精神醫學界20多年前才開始真正重視焦慮性疾患,尤其廣泛性焦慮症到現在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連診斷準則也都存在不小的問題,像是頭痛,自律神經失調都不被列為症狀。

所以更不要說是神經科或其他科醫師了,往往告訴病人他們被告知、或自認為得到的是偏頭痛,但其實卻是廣泛性焦慮症引起的壓力型頭痛。知識上的欠缺,讓他們連可以轉診精神科都不知道;診斷不對,治療當然沒效了。所以要是你沒有偏頭痛的典型症狀,頭痛同時伴隨肩頸緊繃,請找專精廣泛性焦慮症的精神科醫師,目前治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