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6
  • 打完新冠疫苗失眠、焦慮又恐慌—這不是「疫苗後遺症」
分享到

「醫師,我1個多月前打了新冠肺炎疫苗,幾天後開始出現心悸、手抖,睡不著。有幾次吸不到氣、血壓飆高,覺得自己好像快死掉了。跑去急診做檢查都正常,問醫師說是不是打疫苗造成的,他們說『有可能』,這會不會是打疫苗的後遺症啊?」

像這樣的病人最近在門診常出現,問他們之前是不是對打疫苗很緊張,擔心打了出問題,他們都跟我說不會,可是上述這些症狀卻都是典型的焦慮症恐慌症症狀。

對疫苗不安,導致焦慮、恐慌發作

「恐慌發作」是指突然發生強烈的害怕與不適,並且發生下圖4項以上症狀,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廣泛性焦慮症的診斷標準,除了無法控制的擔心、焦慮之外,還要在下列6項症狀中符合3項:

  1. 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
  2. 容易疲勞
  3. 注意力不集中,腦筋一片空白
  4. 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困擾,包括難以入睡、睡著後無法保持良好睡眠、覺得睡不飽

特別一提的是,針對焦慮引起的生理反應,像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胃痛、胃脹問題等,並未被列入診斷準則,但卻極為常見,就是一般講的自律神經失調

打新冠肺炎疫苗確實是有一些風險的,可能跟做心導管檢查出事的機率差不多,但是比起不打,生病重症或病故的風險,打疫苗確實會降低了非常多。說一點都不擔心也有違常理,這類病人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1. 他們打疫苗的時間比較晚,跟一般民眾相比的話
  2. 都是打完第2劑,絕大多數是莫德納或BNT
  3. 沒有太明顯的疼痛或疲倦
  4. 睡眠都很差,很難入睡,半夜也經常莫名醒來好幾次
  5. 詳細詢問後,發現以前的心理狀態就是較拘謹、緊張,容易擔心

掛錯科、吃錯藥,恐致藥物依賴

臨床上,「焦慮體質」的人經常在生活負面事件後,出現焦慮、恐慌、強迫症狀,或社交焦慮(害怕出門或人際接觸)。像是家裡遭小偷、開一個小手術,都可能造成「焦慮體質」的人半年以上的失眠、緊張、失眠,甚至憂鬱。

不管是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其實都是可以好好治療的,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類藥物可以有效調整焦慮跟恐慌中樞,抗焦慮藥物也能有效降低症狀嚴重度。

最大的問題往往是,找錯醫師、跟吃太久的安眠藥。所謂的找錯醫師,例如:跑了好幾次急診、做了不少的心臟檢查,既沒發現異常,症狀也完全沒好轉。找錯醫師也包括:認為自己沒有,也不可能得到精神病,不願意找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但是內科醫師並不會使用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類藥物,往往只會開安眠藥物,要病人再看看。

病人自己也認為是疫苗副作用,就一直再看看,等到一、兩個月,花了許多金錢跟時間,受了無數的苦之後,再輾轉找來求助。其實只要用對藥,跟病人好好解釋,經過2~3個月治療後,症狀是可以完全消失的,這之後就可減藥跟停藥。只吃鎮靜劑、安眠藥可能造藥物依賴的問題,所以請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與協助。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劉妤葶

編輯:黃偉俐醫師

回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