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3
  • 一個月就有4位學生跳樓!新課綱第一章「與壓力做朋友」到底錯在哪?精神科醫師:這觀念跟「何不食肉糜」沒兩樣
分享到

12-18歲急著打疫苗,可是如何拯救他們放棄生命

就在9月13日,2021年中秋節前,新北市一名國中學生,被發現從住家墜樓,當下就失去生命跡象。媽媽表示,兒子被分配到數理資優班,一早起床就說不想上學,而且道別出門時還眼泛淚光(請見)。以前類似的案件,絕大多數父母的回答都是「看不出跡象,都好好的,不知道為什麼?」,從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即使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很不典型,但是「沒有跡象」?再怎樣也有默默寡歡,興趣跟活力下降吧?

在上網搜尋這則新聞的同時,竟然看到了另外四則也是12-18歲跳樓輕生的報導,連同上述新聞,總共四死一重傷,就發生在這短短的一個月內(8/138/169/39/13),頻率這樣密集的輕生,我之前從來沒看過,老實說比疫情來的更可怕。

新冠肺炎在美國截至9月18日,0-17歲死亡共412人,其中有不少是因為身體有其他疾病,但是台灣在8/13-9/13至少就有四位國中生死於輕生跳樓!如果單從人命的角度來看,與其重視打新冠肺炎疫苗,還不如努力下功夫降低青少年的輕生率。

監院示警: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15至24歲更有高達257人輕生

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15至24歲更有高達257人輕生。15至24歲的自殺通報率從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萬659人次,2020年已占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

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2021年8月的報告指出,學生自殺死亡原因以「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為大宗、「感情因素」及「學校適應」較為常見。而在自殺防治實務上,台灣卻面臨「輔導人力不足」、「學生或家長抗拒資源介入」、「輔導老師行政負擔過重」、「家庭系統難以改變」、「輔導轉銜機制未與社政、衛政結合」等困境。

最近這十年來發現,青少年的個案越來越多,越年輕,也越難處理。所謂的「家庭系統難以改變」,是事實,也是正在惡化中的現況,尤其對單親與弱勢家庭。個人認為,青少年輕生在預防上的不足與困境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1.教育體系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跟專業
2.青少年及家長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嚴重缺乏知識與資訊管道
3.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不足
4.學校諮商輔導體系的封閉與自行其是

教育體系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跟專業

其實所謂的認知或專業都很抽象,但是看看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裡面精神疾病相關的介紹幾乎沒有,絕大部分都是在講「身心健康」跟「心理健康」。F大項講「身心健康與疾病預防」,包括健康心理的創傷後壓力症侯群,身心失調的預防與處理方法,跟全人健康的身心探索與整合技巧。 舉其中的一個版本「從心開始」開始,第一章是「與壓力做朋友」,第二章「遠離情緒困擾」,第三章「快樂進行曲」。


 

這樣的課本跟內容跟認識「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真的沒甚麼關係,可以幫助減少青少年快速增加的自殺率嗎?我真的不懂。甚麼是「與壓力做朋友」?應該是認識壓力,處理壓力。不是「遠離情緒困擾」吧?父親酗酒,母親憂鬱,同學霸凌,這些情緒困擾如何遠離?翹家翹課混幫派嗎?還是乾脆一「跳」了之?面對目前的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不要再倡言「快樂進行曲」了吧?聽在破碎、弱勢家庭青少年的耳中,跟「何不食肉糜」沒兩樣,跟吳宗憲講「知足就不會憂鬱」無異。

青少年及家長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嚴重缺乏知識與資訊管道

剛剛對於教育體系的問題已經說了,講精神疾病的章節真的幾乎沒有,還比不上對視力跟口腔健康的重視。台灣的教育體系真的很奇怪,往往都劃錯重點,自行其是,更慘的是外人難以介入。這不只是教育部過於封閉跟保守,也跟精神醫療與心理諮商體系本身的問題有很大關係,後面會再提到。

除了教育體系之外,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資訊來源就是網路了,國外有很多精神疾病的網站,有專講憂鬱、焦慮的,有專給青少年的。但是台灣呢?不要說幾乎沒有,是根本沒有,不管成人或青少年,讓我超級想呼叫賈永婕女神幫忙喔!單單靠憂鬱症防治協會辦些演講、音樂會,這就跟辦反毒音樂會一樣,幫助不敢說沒有,但絕對很有限。網站要是能結合線上詢答跟諮商,相信不管是自我學習或專業協助,都能往前大步邁進。

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不足

處理青少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諮商跟治療的不只是青少年本身,還有父母、家庭,甚至學校。現有醫療體系中,兒童心智科的醫師都很努力,對每一個病人都很盡心,他們確實是很有心的好醫師。但是我必須不客氣的說,他們缺乏效率的觀念,不擅長新的網路管道,也不具備足夠的運作能力,利用組織來提供最大化的幫助。

如果按照他們現在的看診速度, 一個病人平均最少要花到20分鐘,就算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最多也看不到30個病人。至於能力上面,兒童心智科醫師在藥物上的知識跟經驗普遍不足,甚至有資深主治醫師在對其他醫師演講時說:「除非萬不得已不開藥」。我想每個醫師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說一定都要開藥才行,但是不願開藥往往也代表不再吸收藥物新的知識,也不嘗試藥物的可能性,這絕對是偏頗的。

更何況,兒童心智科醫師還普遍缺乏心理學,由其發展心理學的學識,我在美國念了五年心理學研究所,相信這樣的觀察並不偏頗。心理學這幾年有非常快速的發展,精神科醫師一定要好好補強,單靠醫學系七年只念的一門普通心理學,沒有再努力用心的進修是不夠的,精神科醫師們往往都太聽「老師說」了!

學校諮商輔導體系有待系統性的檢驗

最近門診中越來越多青少年的憂鬱症病人,他們幾乎都有在學校中接受諮商,但是他們都覺得沒有得到幫助。其實青少年的諮商並不容易,因為在語言表達能力跟情緒處理能力尚不夠成熟,需要更多的耐心跟經驗。另外,根據心理師法第 13 條,明定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治療,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為之。這照會跟轉診方面學校往往做的不夠確實,但這不是學校諮商輔導體系的不夠積極而已,往往更大的問題來自家長的排斥心態。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經費,像我在美國念書的學校,他們的諮商輔導體中心就有一個很資深的心理諮商師,但這不是一般的學校所可以負荷。整個體系,從在職訓練、督導、效能都要被檢討,更要加強跟自殺防治學會、憂鬱防治學會,還有各大醫院精神科的連結,加強個案討論、後送診治,與聯合照護。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回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