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釐清,絕大多數的安眠藥屬於四級管制藥品,雖然代表仍有成癮性(一級最強,像嗎啡、海洛因、古柯鹼),但是除非過度的濫用,四級管制藥品並不會有成癮的問題。真正成癮的人不會只是睡前使用固定的幾顆藥物,而是——
1.會不斷的增加劑量
2.用盡各種方法去取得藥物而無法自拔
3.即使因為這些行為造成生活跟工作上的失能依然無法控制
4.突然停用時還會伴隨戒斷的症候群(像手抖、情緒不穩定)
是有許多病人使用Zolpidem類藥物(最常聽到的是史蒂諾斯),每天會吃到8-10,甚至幾十顆;即使意識不清跌倒,甚至發生癲癇,依然繼續再吃。但是絕大多數表達希望「戒藥」的病人都是長期使用固定、合理的劑量。他們不會越用越多、他們的生活跟工作功能正常、固定回診拿藥,不用也只是睡不著而已。
真正成癮的病人反而不會想「戒藥」,他們想辦法到處找藥就很忙了。所以對於不是濫用安眠藥到成癮的病人,對精神科醫師講「戒藥」,真的是太言重了!我們不是害病人安眠藥成癮的兇手。安眠藥長期的使用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依賴,還有「反彈性失眠」,是指在停用之後失眠確實在短期內會更嚴重。但最大的問題是——失眠絕大多數是焦慮性跟情感性疾患的症狀,假如讓腦部的焦慮中樞、恐慌中樞異常(焦慮性疾患),造成腦部細胞的過度反應、自律神經的異常,跟失眠。
憂鬱症是腦部整體功能都下降,加上腦子被負面想法所佔據;躁症則是腦神經作用過度旺盛,安眠藥其實並無法提供真正的治療,而只是像棍子把我們打暈,不管打暈幾次,醒來之後病情還是一樣,還是會失眠,當天還是要吃棍子。所以安眠藥的長期使用往往是焦慮性跟情感性疾患沒得到真正的治療,腦部的狀況持續異常,所以持續需要藥物幫助入睡。
有些生理疾病也是會造成失眠,像甲狀腺亢進、心臟衰竭、肺氣腫,那是因為生理症狀造成的不舒服而影響到睡眠。藥物也會,像有些人吃減肥藥,裡面有增進新陳代謝的藥、高劑量抗憂鬱的藥,以前甚至有安非他命,都會造成睡眠障礙。
「戒安眠藥」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是對精神疾病,或生理疾病的正確診斷跟治療。這也是失眠為何需要,在排除生理疾病跟藥物的問題後,最好要找精神科醫師的原因,因為其他科醫師往往只是順手開一顆他們習慣的安眠藥,但是以後如何讓病人不吃安眠藥??至於精神科醫師是不是都能好好診斷跟治療失眠背後的精神疾病呢?有一句老話叫「先生緣、主人福」,醫師願意不斷學習、傾聽,跟花時間討論很重要。
「慢性失眠」是指失眠困擾超過1個月以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狀況,這在台灣人口中約占11%。這些人之中有很多都需要靠安眠藥過日子,以下是長期安眠藥的使用者必須知道的:
有不少的病人容易對安眠藥產生耐受性(抗藥性),尤其是女性跟酗酒的人;病人也會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跟負面情緒,導致原本的安眠藥失去了功效。加藥是最直覺的解決方式,對病人、醫師來說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偷懶的方法,只要還有加藥的空間。問題在,加藥真的解決了病人的問題嗎?加藥是唯一的方法嗎?還是加藥反而讓病人沒有面對跟解決問題的動機?
除了安眠藥之外,還有其他可以幫助睡眠的藥物,像某些抗憂鬱的藥物,抗精神病(思覺失調、躁症)藥物,甚至還有醫師幫病人打有生命危險的麻醉藥。之前有一位明星猝死,她長期習慣吃安眠藥才能入睡,但是死後被發現家中有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而那藥物有造成心律不整的危險性。一直加藥不僅讓病人逃避自己該去面對的問題,造成濫用跟成癮,也有安全上很大的顧慮。
所謂的「反彈性失眠」是指,當你已經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2-6個月) 之後,突然停止安眠藥的使用,會讓你更「生不如死」!?「生不如死」是太誇張了,是指你的入睡困難、睡眠品質會比吃藥之前還要糟,還可能伴隨焦慮、煩燥。按照書本說的,「反彈性失眠」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安眠藥作用下會自我調整,產生一些化學物質,或細胞的改變。我個人的看法比較簡單:睡眠中樞會因為藥物的使用,讓其功能進入怠惰狀態,需要幾天甚至幾週才能恢復。
大多數的人說要「戒安眠藥」,就會想到應該跟戒菸、戒酒一樣,斷然把所有睡前的藥物都停了。但這幾乎都會導致「反彈性失眠」,除非你本來服用的藥物很輕,像贊安諾之類的鎮定劑0.5毫克。「斷然戒安眠藥」的成功率當然極低,這時病人就開始在腦海中浮現很多人的眾口同聲「安眠藥不可以吃,吃了就『著』著,要吃一輩子」。但重點是安眠藥不該用斷然的方式「戒掉」,而是「慢慢停」,甚至先改用輕一點的藥物,然後再慢慢停。
「最近睡得比較不好,生活中有甚麼壓力,不好的事情發生嗎?」這是醫師在加藥之前必須探索的,也是你跟醫師要求增加或調整藥物之前該先問問自己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沒甚麼大不了的事情,卻可能是問題癥結的所在,像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參加一場親戚的喪禮可能會導致莫名的焦慮,進而影響睡眠。對年輕人來說,人際關係跟感情的困境也是,影響睡眠不一定要到真正分手,或不斷吵架、衝突的程度,持續關係的困境也會。
台灣人好像很習慣活在壓力跟負面情緒之中,往往問他們睡眠變差跟生活事件是否有關,壓力大嗎?情緒好嗎?其實傾向認為自己還好的比較多。不然就是說「講出來也沒甚麼用」,反正有些婚姻上、家庭裡、工作時的困境無法解決。其實有些困境是真的無解,但是如何在那個之外,藉著人際技巧、運動紓壓、休閒興趣也可以降低壓力跟情緒的負面影響啊!
失眠有些時候是因為生活作息不好造成的,像有些學生寒暑假日夜顛倒;有些業務員,或網路商家會在很晚的時候,甚至半夜處理客戶的問題,這些當然影響睡眠甚鉅,最該做的是讓生活作息正常。
生活作息正常不代表要早睡早起,甚麼養肝時間要在晚上11點前睡覺,那有不少需要上夜班多賺點錢的不都很早就死光了嗎?日本男性上班族是有名的晚睡,很少午夜前的,但依然平均壽命有80歲。正常的工作時間最好不要拖到晚飯後,運動也不要在晚飯後,夜間輕鬆的看個電視(政論、新聞不要多)、跟家人聊聊天,不要打電玩、用手機太久。然後洗個澡,輕鬆地幫自己擦乳液、按按手腳,舒展一下。可以的話花一些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聽聽音樂、擦擦模型、收集旅遊資訊,這些都有助腦神經放緩。
生活作息的規律很重要,像學生一樣,幾點做甚麼、有體育課、有美勞課、課餘輕鬆的戶動交談。但是大人了,自己喜歡做甚麼要去尋找,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是你的生活作息真的不好,長期吃安眠藥也沒甚麼不好,只要不亂吃。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