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5
  • 憂鬱症藥物要持續多久,能多早停藥?要注意什麼?
分享到

門診中有很多來看失眠、焦慮的病人,雖然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憂鬱症,但我一定會花時間問些憂鬱症的症狀,尤其是輕生的念頭。絕大多數他們會跟我說:「醫師,我沒那麼嚴重啦!」

不過,有少數病人到這時才會吐露自己真的有憂鬱症,一來他們覺得憂鬱症像一不好的標籤,想隱藏,甚至否認;二來是怕從此要吃一輩子抗憂鬱的藥。很多人也很擔心抗憂鬱藥停了身體會不舒服,像是會依賴或成癮。

抗憂鬱藥的依賴或成癮從來都不是問題,不管是從學理、研究,跟臨床經驗來看,依賴或成癮都是非常非常罕見,只有極少數病人會在停用時有些許不舒服。

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病人性子太急,往往只要沒有那麼憂鬱,或憂鬱症剛好不久,就急著想停藥,結果症狀惡化,卻誤以為是藥物依賴,不能停。一般憂鬱症在完全痊癒半年後停藥最保險,只要慢慢減藥,往往在2、3個月後都可以完全不吃。

病人之所以很怕吃抗憂鬱藥最多的還是因為:有太多的傳言,包括親友說的、網路寫的,都說「一但吃了抗憂鬱藥,就要吃上一輩子」。這種不負責任的人云亦云是沒什麼好反駁的,就像有人說「憂鬱症知足就會好」,既沒專業也不追求正確的知識。(推薦閱讀:難治型憂鬱症有救了?美國FDA核准含K他命抗憂鬱鼻噴劑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為何專業醫師會說:
「即使症狀全消失,抗憂鬱藥仍須續用6個月」?

根據多個國際的臨床建議,嚴重憂鬱症的藥物治療在症狀完全消失後,抗憂鬱藥持續使用6個月,復發率10~20%;而安慰劑治療的復發率50%或更高。

等不到6個月、太早停藥再復發真的很傷,對生活跟工作有很大的影響。之前遇過一個病人,每次痊癒2、3個月就停藥,不久後又復發。直到第3次復發,才乖乖吃了6個月而不再復發,足足弄了快2年。

但是也有滿多病人,自己早早停藥也沒事啊!為什麼?除了跟每個人的體質,還有症狀嚴重度有關,尤其是強烈的輕生念頭,還要參考之前生病的經驗、家族中的憂鬱症病史。(推薦閱讀:陪你共處憂鬱症,診斷九大憂鬱準則與6種解方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好了仍須持續用藥6個月」最保險,但不是絕對

為什麼早早停藥也沒事呢?有一些很重要的關鍵,包括:

  1. 不歧視憂鬱症 – 盛行率研究調查的結果滿一致,大約有25%的人這輩子至少會得過一次憂鬱症,但目前因為貧富不均益形惡化,生活的壓力大增,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正在增加之中。所以即使自己沒得過憂鬱症,周遭親友得到的機率似乎難以避免,正向的態度很重要。許多病人明明一堆症狀,網路上的資料也都看了,還是不想面對、不想承認,覺得是一種羞恥。這樣的人既不會好好吃藥,也不會尋求專業協助。
  2. 找足夠專業的醫師 – 醫師不只是問診、開藥而已。醫師對病人要有「專業」的關心,單單讓病人覺得親切、關心,不見得是好醫師。所有的研究都指向兩個目標,讓憂鬱症狀在1~2個月內明顯好轉,4~6個月內完全消失。病人常常有一個不想增加藥物劑量的心理,「能拖就拖」是不對的,醫師必須跟病人講得很清楚,憂鬱症狀持續愈久愈難治癒,之後再得到的機率也會上升。
  3. 正確的知識跟態度 – 病人要有學習的精神,不只是「依賴」醫師、交給醫師,學習正確的知識,跟維持正向的態度一樣重要。像是學習不能躲在家裡逃避,學習維持住生活跟工作的基本要求,也不要自以為運動就會好,那只適用於輕度的憂鬱。學習的重要性對像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也是這樣,不是只靠醫師、藥物,飲食、體重跟生活也很重要。
  4. 尋求適當的心理治療 – 確認壓力源,調整並減少壓力,面對自己的情緒與問題,這些需要聽從好的建議並執行。長期的情緒問題,則需要花力氣去調整人際的關係,甚至轉換工作內容,藥物加上心理治療對憂鬱症是最好的。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停藥的兩大原則 –

6個月是研究的建議,但是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壓力狀態、調適能力、支持系統都不一樣,所以停藥前請:

  1. 記得檢視是否仍有憂鬱症狀,像感受不到快樂、睡不好都是症狀,不是不想死,可以吃飯、工作就可以。
  2. 一旦停了藥,記得情況一旦惡化千萬不要等,趕快回診,因為這時憂鬱症往往會惡化得很快。

 

回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