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2/17
  • 胸悶心悸、吸不到氣…不一定是心臟出問題 認識急診室的常客:恐慌症
分享到

「恐慌症」發作,可能會讓人心臟亂跳、冒汗、手抖、吸不到氣,弄到你「覺得自己快死了」。然而在急診室,還是有醫生可能無告知診斷。

「醫生,我這兩年來已經因為胸悶、吸不到氣,覺得快掛掉,已經跑了十幾次急診了!檢查都沒事,急診醫師只開了3天藥給我,叫我不舒服再吃。」

「那急診醫生沒跟你說你得的是什麼病嗎?都已經發作那麼多次,應該也看過不少醫師了!」

「沒有啊!就跟我說檢查都沒問題,打了支鎮靜劑,等沒有不舒服就叫我回家了!」「喔!我後來也有去看心臟科啦!他們也說心臟沒問題,開的藥跟急診拿的一樣,都是1顆粉紅色橢圓藥丸,叫我三餐各吃1顆。是啦!吃了之後確實沒發作,但是沒藥的時候反而發作更頻繁。」

「都沒有醫師跟你說這是『恐慌症』,讓你看精神科醫師嗎?一次都沒有嗎?」(推薦閱讀:恐慌發作可能有哪些症狀?

「醫師,真的沒有,倒是有個醫師看我一直要他保證心臟沒問題,才建議我做心導管檢查,但是聽說那個有萬分之一可能會危險,我就算了!」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很難想像,在網路隨便都搜尋得到「恐慌症」的今天,還有這種事情發生,而且還經常被我聽到。這20年來精神疾病的宣導非常多,醫學教育中恐慌症也是每個醫學系學生都會學到的,為什麼病人得不到確切的治療呢?甚至連自己得到恐慌症都沒被告知。

其實病人講的話不一定都是事實,當我詢問初診的病人有沒有輕生念頭時,如果他們想了超過1分鐘後說沒有,那「就是有」,「沒有」不用想那麼久。相反的,當病人一直跟我強調他們是恐慌,卻沒去過急診的時候,他們大概只是嚴重的焦慮,因為恐慌發作的時候幾乎都會覺得無法控制,只能跑急診。

但是,在聽過很多病人的求醫史之後,我可以相信在急診室確實有醫師不會告知病人他得的是恐慌症。而心臟科,每診動輒50、100個病人的大醫師們呢?在一次開會中,旁邊坐的是醫學中心的大教授,他說:「很多門診的病人胸悶心悸,那些都是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就鎮定劑、交感神經抑制劑開一開,頂多加個安眠藥。」

殊不知,這十幾年來的科學研究早已得出結論,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二尖瓣脫垂症候群」,都是恐慌、焦慮惹的禍。鎮定劑、交感神經抑制劑頂多只能做症狀控制,卻無法讓病人得到適當的治療。(推薦閱讀:感覺心臟病發作、快死了 你可能是「恐慌症」發作!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在這個21世紀,精神疾病已經沒什麼特別的禁忌,有需要去就該去看精神科醫師、吃精神科藥物、做心理治療。但是依然有為數不少的人排斥、歧視精神疾病,這裡面甚至包括醫師。

「恐慌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些醫師依然停留在幾十年前,只有鎮定劑,沒有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的時代,依然把不該歸他們的病人治療了好幾年、好幾十年,甚至跟病人說藥(鎮定劑)就是沒好好吃,才會發病。靠著藥物把恐慌、焦慮壓下去,一不吃就發作是最原始、最起碼的治療,還好恐慌症只會讓病人「生不如死」,但是「不會死」。

(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有些醫師真的看太多病人了,習慣聽症狀開藥,然後急著看下一個,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學習新知識,尤其是非本科新知的能力。要是本身對精神醫學就有偏見,那結局更慘,像是我有一個病人他的爸爸自己是醫師,但是卻從來沒跟著女兒來看精神科,因為他「不想來」。

當然有更高比例不敢、不願看精神科的病人,好像他們主管知覺、思考、情緒、行為的大腦不會、不該生病一樣。恐慌症是情緒、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會誘發恐慌中樞發作,整個自律神經大走鐘。心臟亂跳、冒汗、手抖、吸不到氣,弄到你「覺得自己快死了」。

其實科學研究發現,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就能誘發腦部釋出訊號,讓恐慌發作;喝太多咖啡,上台前太緊張也會有心悸、冒汗、手抖等症狀。恐慌症並沒有那麼難診斷、解釋跟治療,使用適量的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在幾個星期內幾乎都可以不再有恐慌發作,後續配合生活的調整、行為認知治療,很多人也可以達到停藥的階段。

回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