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感染「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超過11萬病例、死亡超過3800例,受影響國家及地區有105個,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剛剛改口已經到達「全球大流行」,卻依然還是說得不甘不願。譚德塞幾天之前說目前為止全球病例高達93%集中在數個國家,表示全球大流行的威脅「非常真實」,但稱這將是史上首個可控制的大流行,舉例如中國8萬個病例中已有70%康復。
在質疑譚德塞秘書長的專業跟誠信之前,想先談談所謂「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大流行簡單講就是要——「新病原」、「易傳染」、「很嚴重」,點此可參考維基百科圖表整理幾個已知其死亡率的大流行。
先澄清武漢肺炎目前的狀態:
是的,我們絕對可以斷言武漢肺炎已經是所謂的「全球大流行」。
既然已經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下的標準,那譚德塞秘書長之前還在賣弄文字遊戲「非常真實」做什麼?這應該就是「政治正確」加上「主觀意識」的作怪,他想要用傳染的普及度來重新定義所謂的Pandemic「全球大流行」。請看下面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備戰計畫,定義了瘟疫的各種等級和發展階段:
預備期
警戒期
瘟疫期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尤其是譚德塞秘書長,從一開始在人傳人上的誤判,到現在還在斤斤計較是否造成族群間的廣泛傳染,造成定義是否已到達大流行的一大爭議。像德國的衛生部長就直接認為目前已到達大流行的程度,個人也認為受影響國家及地區有105個,三大洲都出現幾千人的個案,跟顯著的死亡率,說不廣泛也很難掩飾。更何況目前的情況是在很嚴格的旅行限制,很多的防疫措施的情況之下維持住的,武漢肺炎要是發生在SARS之前,傳播的狀況將無法想像。
政治正確跟主觀意識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是最要不得的態度,因為要有一致的標準才能決定釋放什麼樣的訊息,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民眾才不會淪為受害者,不管是疫情還是過度的恐慌。針對武漢肺炎的大流行,疫情是否真的「可防可控」還有很大的變數。目前中國是用超乎尋常的管制手段,利用他們以前路條、糧票、小區監控、龐大維穩所累積的經驗跟組織,用強烈的人際阻斷、付出巨大的社會代價,暫時把武漢肺炎給控制了下來。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人類實際上並沒有抗體之前,根據之前的流感經驗,除非病毒瞬間灰飛煙滅(川普很有可能原先打的如意算盤),或者疫苗盡快問世(中國在打的如意算盤),要是兩個期待都落空,終究我們會面臨圍堵的失敗,到時還「可防可控」嗎?付出代價比關稅壁壘還巨大很多的經濟代價,這樣的「可防可控」是解藥,還是毒藥?
世界衛生組織絕對不是一個單位只有觀察疫情,負責分類跟解說,最重要的是對全球提出具體有效的指引,還有全球該如何一致遵循的防範政略跟應付方針。依照目前的一切發展來看,世界衛生組織,尤其是譚德塞秘書長都是明顯的失職:
之前伊波拉病毒在非洲爆發,當時是香港籍的馮陳富珍擔任秘書長,世界衛生組織的顢跚跟無能害疫情差點失控,還好有無國界醫師組織不顧生死、前仆後繼地投入。所以我們面對現在的武漢肺炎也好,還是未來任何嚴重的新病原,我們都需要一個「新」的,一個沒被C病毒感染過的世界衛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