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14
  • 你應該去找神父,還是鑽媽祖轎底?一位精神科醫師的診間觀察
分享到

「醫師,心理治療是甚麼?」
「醫師,我沒有甚麼問題啊?我只是憂鬱、心情不好,來找精神科醫師聊一聊。」
「醫師,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女生都不喜歡我?上班很累,回到家也都沒人安慰我,只會跟我要錢?」
「醫師,你可以跟我說,為什麼那個男生又有外遇?我要怎樣可以不再痛苦?我去做催眠有效嗎?」

病人們都很殷切的期待,希望從精神科醫師的口中,聽到可以「立刻」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幾乎都注定了會很失望,這倒不是因為他的精神科醫師病人很多,沒時間聽他講故事,而是就算有一個小時的空檔,不管是精神科醫師也好,心理醫師也罷,其實都沒能力像師父一樣,瞬間解答困惑、開釋人生。有個病人告訴我,他之前飽受憂鬱症所苦,跑去算命解惑,師父告訴他這是十年的霉運所致,而這十年就快過完了。當下他的憂鬱症竟然好了很多,因為他想再熬一下就「出運」了,但是十年期限已過,他生活、工作各方面的狀況並沒改善,又憂鬱到只好來看醫師。

很多病人會失望精神科醫師往往都只是開藥,心想「精神科醫師不也是心理醫師嗎?不應該也要幫病人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嗎?」其實有一大部分的精神科醫師確實不會做心理治療,但是即使他們精通此道,或者你找到的是一位素養盛名的心理治療者,如果所期待的是「麥當勞」,他們能提供的卻往往只有慢火精熬的「煉雞精」。

你可能不是信徒,精神科醫師也不是神父,敘事式的「告解」是幫不上忙的

曾經聽過病人跟醫師都是基督教徒,看診到最後是一起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其實宗教的力量真的可以很大,當你有真誠的信仰時,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例,祈禱與相信可以幫助你面對困境而不憂鬱,面對死亡而不害怕。台灣人的信仰也是一樣,即使小孩病到奄奄一息,只要有媽祖的轎底可以鑽,有眾人的氣可以集,都可以降低焦慮、抱持希望,靜靜等待神蹟的降臨。

純粹的宗教力量是很龐大的,到目前最有效的戒酒團體AAA(匿名戒酒協會),其本質就是宗教的,參與者要面對自己的問題(罪),並相信一個高於我們的存在(上帝)。但是我們經常企望於宗教的是「救贖」,希望藉著外來的力量,不管是「神蹟」、「加持」、「保佑」,幫助我們度過困難,走入順境。假如「集氣」真的有用的話,那麼宗教團體是不是一天到晚要幫忙集氣呢?是不是讓媽祖的轎底隨時可以鑽?

戒酒團體AAA之所以能成功,根據分析有兩項因素: 1. 在上帝的面前要謙卑面對自己,不尋找藉口 2. 在團體中要真誠面對別人,團體用包容來接納誠實。這其實也是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假如面對治療者,個案依然保留,甚至倨傲,總是只想敘說自己的故事,不願審視自己的問題,沒有耐心一起合作,那麼心理治療連開始都沒有。

個案往往覺得只要把問題都講清楚了,治療者就可以立即提供幫助,問題就能解決,如果治療者夠棒的話。這些常見的行為其實是在尋找一個願意傾聽的治療者,讓他們可以發洩,並希冀治療者的真知灼見可以解決問題。

不管是研究的結果,或者治療者的經驗,這樣的期待幾乎不會成功,除非個案很有慧根,問題也容易解決,假如這樣就可以解決,我們一般稱之為「諮商」,而不是「心理治療」。

精神科醫師跟心理醫師「都不是神」,不要期待「神蹟」

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幫助你的睡眠,改善你的焦慮跟憂鬱,增進過動症病患的腦部控制功能,改善躁症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感覺跟思考異常。這些要是做得好,其實都算很厲害了,但你要是期待透過一次性的會談,不管是20分鐘、一個小時,就能讓你「回魂」、「跳脫」,過回快樂的生活,那真的跟「神蹟」一樣可遇而不可求。

往往當你去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時,你的「問題」基本上不會只有一兩天、一兩週,而是至少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十年。而在你尋求專業協助之前,你應該都很努力試著幫助自己,像是去買書來看,用盡意志力。很多親友也可能很努力的試著陪伴你,想實質上,或在心理層面協助你。但是這些都沒有太大幫忙,甚至你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在經歷了許多的痛苦之後,才希望擁有證照的專家會展現神奇的力量,所以會有很多人希望嘗試催眠,也是因為希冀「神蹟」帶來改變。

你可以輕易在網路上找到甚麼是「心理治療」 - 心理治療就是透過談話的方式,解決一些個人情緒上、人際關係上、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但是這樣的答案有跟沒有差不了太多,第一個疑問是「談話」,很多人會納悶,心想「就是講話嘛!那每一個人都會啊!跟心理醫師講話有甚麼不同?」 認真來說,不是「談話」,而是「有架構、有方向,循次解決問題的對談」。

心理治療的第一步 -「釐清眼前真正的問題」

「事出必有因」,需要心理治療的是那些深遠而影響重大的原因,尋找跟改變都需要時間、努力,跟決心,所以心理治療的第一步應該是「回到過去」找出原因?

但是在「回到過去」找出原因前,要先釐清問題之所在,才能知道要找甚麼,找到之後才能解決問題。

有一個30出頭的女性病患,長期有嚴重的失眠跟焦慮症狀,當我詢問她生活中有甚麼問題或壓力的時候,她說沒有啊!都還好。其實精神科最常聽到,也不喜歡聽到的就是「還好」,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職業的經驗跟直覺是「還好」代表「有問題」,但還好。

當仔細詢問之後,她說「我這兩年跟妹妹和男朋友住一起,跟男友還不錯,但是薪水太少,她不敢讓爸媽知道,怕他們反對。」這樣是「還好」嗎?這樣不只有她說謊,妹妹也要一起欺瞞爸媽,還要瞞騙多久呢?不會怕爸媽突擊檢查嗎?男朋友的薪水以後會增加到讓她的父母滿意嗎?沒有被爸媽逼婚的壓力嗎?「還好」其實應該代表不會焦慮、憂鬱,失眠,但實質上並不是這樣。更糟的是,「還好」就不會尋求心理諮商或治療,以改善自己在實質生活上,跟心理上的問題了!

但是那些真的不好,坦承自己有疑惑、有痛苦,雖然進了心理治療室,也有意願改變狀況,但是卻很可能因為「問錯問題」,就無法從心理治療中受益。最常見問錯的問題是「為什麼人這麼沒有良心?劈腿搞外遇?」「為什麼人性這麼壞?相識多年還騙我的錢」「為什麼大家都不能體會我的情況?我的憂鬱症很嚴重」,這些人、大家指的可以是朋友、伴侶、家人、至親,也可以工作上的夥伴。但是心理治療的對象只有「個案本身」,雖然尋求協助的往往是受難者,或者自認為是受難者。很多人在治療開始的時候都認為問題不在自己,是別人的錯,為何反而是他們要來接受治療?

有些心理治療者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會假家族治療、婚姻諮商之名,實質扭曲現實來改善患者的處境,像是要求家人遷就個案,但是這樣只是讓個案活在溫室裡。有些心理治療者甚至會試著替個案找回正義,我曾經聽到一個故事,心理治療者把對不起個案的老公找來,要他跪在老婆面前道歉。老公是真的跪了,但是你認為那會有效嗎?婚姻關係能真的改善嗎?個案會真的從此免於苦難嗎?當然沒有,要不然她也不會出現在我的診間了。

重點是,雖然有些做法看似可以快速達成個案希望的正義與環境,但個案問題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最根本的問題可能是個案不懂得相處之道,平常老公其實很委屈,以致最後出軌。所以有時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受害人,或者兩個都是受害者都很難說,往往最基本的問題是:「個案不認識自己、不認識人性。需要回溯對自己跟對人性的了解,探討觀念上錯誤的堅持,才能增進人際溝通與相處的能力,進而擺脫憂鬱焦慮,過自己希望的生活。」

舉例來說,遇到另外一半劈腿,不願意繼續在一起,不少人會痛苦到陷入憂鬱症,那心理治療要怎麼處理?首先要確認,是否每次戀情都會遇到另外一半的不忠?這個跟初次失戀或第一次遇到被劈腿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假如每一次遇到的對象都會劈腿,那麼問題是「為何遇到的對象都會劈腿呢?」是自己在選擇對象上有盲點,過度喜歡壞壞的男生;還是在親密關係的處理上有問題?才導致對方向外尋求需求的滿足。心理治療者不是教你戀愛秘訣的人,也不能幫你力挽狂瀾,但是可以跟你發掘問題,那就是「認清自己的個性、想法,跟感情上的盲點」,才能挽回這段關係,或讓下一段相遇相處更成功。

問題的定義很重要,因為弄錯了問題就會運用錯誤的解決方式,造成治療的失敗跟一生的影響

「心理治療」的第一步是找出「過去」之所以造成「現在」問題的原因,尋找隱藏在事物表象下,內心被創傷的經驗衍生,或者尋找傷害自己的認知運作,像「我不想改變,我更不想學習,但堅持卻更受傷」。當你問錯了問題,找錯了方向,甚至寄望改變外在的原因,透過他人的協助,短期間改變環境來幫助自己,那反而是把問題掩埋,甚致製造更多的麻煩。

就像算命師父的話很有力量,許了你一個不切實的期待;或者像催眠告訴你「上輩子先生是你的婢女,飽受虐待,這輩子他當你先生偷情是因果」,這增加了你對自己不幸的忍耐度,但「問題」解決了嗎?所以問對「問題」很重要?

問題往往是:「『我』怎麼了?為什麼長期陷溺在痛苦、焦慮、不安、疑惑中?是不是『我』的情緒狀況、慣性的想法跟做法出了問題?」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筱庭

回前一頁